您现在的位置: 防风草 > 防风草采集 > 正文 > 正文

大美甘肃赤子情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31 12:23:13
小孩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http://m.39.net/pf/a_4642120.html

绿色中国6月25日电(融媒体记者张志国)很多人印象中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是风沙弥漫,茫茫戈壁,寸草不生……但是现在的甘肃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里的天蓝得彻底,像一汪海水,深邃无垠;这里的云白得纯粹,像海水的浪花层层叠叠涤荡心灵;这里的草绿得干净,所有的美好和希望都在这片土地上重生。

近年来,甘肃省将防沙治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把防沙治沙和扶贫脱贫紧密结合在一起,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持续扩展的态势。

截止到年,甘肃省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1万亩。其中:治沙造林.86万亩,封育30万亩,退化林修复17.9万亩,沙化草原治理54.42万亩,交通、水利、农业、城建等其他治沙造林1.96万亩,沙障治沙4.24万亩。

“十四五”开局之年,建党百年之际,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走进大美甘肃,在金昌、武威、张掖等地,深入采访了金川区林草局防沙治沙专员潘冬梅,道德模范李洪启,永昌县林业站站长孟召开;凉州区长城镇王家沙窝全国劳动模范王银吉,甘肃省治沙所民勤治沙站副站长纪永福,高台县治沙推广站站长黄步青;临泽县防沙治沙大户、造林绿化先进个人、党员王延福,甘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王东军等防沙治沙典型人物。一个个基层党员防沙治沙的故事,不仅揭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更深刻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潘冬梅工作中做到“三勤”

提起年5月5日甘肃金昌发生过的那场特大沙尘暴,甘肃金昌市金川区林草局防沙治沙专干潘冬梅现在还记忆犹新。潘冬梅说,这场被大家称为黑风暴的特大沙尘暴一瞬之间吞没了整个城市,让金昌市瞬间“消失”了。太阳在这一刻也失去了光芒,白天直接变成了黑夜。她和几个小伙伴彼此手牵着手,大家都睁不开眼,互相拉扯着以免被大风吹走。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家。那年她只有10岁,那一天,她一辈都忘不了。

潘冬梅接受记者采访

据史料记载,这次黑风暴持续到5月6日最终结束,这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风沙灾难,仅仅在5月5日下午的4个小时里,黑风暴在金昌、武威、古浪余县就造成了85人死亡,人受伤,31人失踪,影响范围达到一百万平方公里。整个河西地区在4个小时之内损失牲畜12万头,更有37万公顷耕地因黑风带来的沙土掩埋而绝收。这次的灾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个亿。

潘冬梅指着眼前一片油菜花田问记者,你能相信这里曾是沙地吗?这位金昌市金川区林草局防沙治沙专干说完,眼里露出一丝收获的喜悦。她微笑着说:“现在的金昌市风小了,沙少了。”据介绍,目前,全市沙化土地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成效显著的良好态势。

潘冬梅,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年3月参加工作,年被党组织吸纳为中共党员。

年3月,潘冬梅被分配安置到金川区林业局工作,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挑战,为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她首先要求自己坚持做到“三勤”,即勤学、勤问、勤练,又由于专业对口,很快就进入了工作角色。领导也委以重任,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相关工作交给了她,《金川区年三北四期工程建设作业设计》就是她提交的第一份满意答卷。至今,每年当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下达后,潘冬梅就跟随领导深入基层落实造林、封育地块,对作业区的地理位置、小班面积、立地特征、植被类型等关键因素进行实地定位、调查,而后编制项目作业设计。

年以后,领导又将多项工作任务交给了她,她肩上的担子更沉了,但是她的信心却越饱满了,热情也更高了,先后负责实施了年度和年度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年度和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金昌市中日绿化合作防沙治沙示范林项目、年度、年度森林抚育项目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从项目前期外业调查、方案编制(作业设计)、立项审批、招投标、现场定界、技术指导、自查总结、资金支付(兑现)、竣工验收、送审结算、档案整理,她始终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个环节。

年和年,潘冬梅还分别参加了金川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七次和第九次清查工作,由于这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每次调查又正值炎炎夏季,潘冬梅和调查组成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白天跑外业,晚上回来继续加班加点,把白天的表格进行整理、GPS航迹转存。在40多天的调查过程中,他们饿了就吃些饼子、咸菜,渴了就喝点白开水,最终顺利完成了五年一度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样地复位率达到%。

甘肃金昌市金川区防护林

作为一个80后,作为一个女性,不怕苦不怕累奋斗在防沙治沙一线。面对繁重的业务工作,潘冬梅不推诿、不扯皮,多年来,有多少个夜晚、双休和节假日她都是在办公室和灯光下度过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年她被甘肃省林业厅三北防护林建设局评为甘肃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工作者,并获金昌市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年金川区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金川区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李洪启老当益壮的道德模范

如果不是李洪启老人亲口说出他的年龄,我们谁都不会想到他是87岁高龄。面前的他精神矍铄,声音洪亮。在他的家里,李洪启指着墙上的一个个相框,为记者讲述了他的防沙治沙、植树造林故事。

李洪启

李洪启是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身上有很多荣誉,第三届甘肃省道德模范、第一届金昌市道德模范、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甘肃省园林城市创建先进个人、金川集团公司“老有所为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李洪启年从沂蒙老区入伍,年响应号召转业到甘肃金川公司,成为祖国镍基地第一批开拓者。年从工作岗位退休后,他认为无所事事无法安度晚年。几经思考,他把绿化美化家园,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新生活和新目标。

李洪启居住在金昌市边缘的龙集里社区,这里曾是一片戈壁滩,无泉、无水,寸草不生,建筑和生活垃圾绵延成丘,蚊蝇孽生,环境极差。李洪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刚退休,他就自费买来镐头铁锹,在楼下的空地先干起来。他一锹一铲地筛土捡石子儿,双手磨出了一串串的血泡。有时,累得连饭也不想吃,亲朋好友都劝他悠着点劲儿。但是,第二天早上起床,又投入到筛沙运土、挖坑植树的工作中。仅门前绿地,他和家人共同拉运垃圾、废石84架子车。看到回填土质较差,他就用自行车一趟趟从郊区驮,还自费从临近农村买了4车熟土。他不求什么回报,心中只念着绿化,只盼望有一天小区绿树成荫,百花争艳。在李洪启的努力下,在当年就结束了小区无树、无花、无草的历史。

年秋季,金川集团公司拿出资金安排白泉村绿化工程,李洪启带头分段打埂81道、米,挖通水沟米,埋管子64处,在十月份及时浇上了冬水,为来年的绿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春季,小区内的职工家属纷纷加入植树的行列,争先恐后在楼前屋后按照规划挖树坑,筛花池,找花苗,买树种一千余株。绿化少不了用水,大伙先是把家中的洗菜水、淘米水端下来浇,后来用水多了,就从附近的下水井中提水浇,每浇一趟,就要提多桶。在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小区树木枝繁叶茂,鲜花五彩缤纷,被甘肃省命名为“省级绿色文明社区”。

年,金川集团公司和街道社区对白泉村西北角的废弃垃圾场进行绿化改造。李洪启带动广大离退休职工,按党小组进行分工测量规划,埋设通水管14处,种植槐树0余株,开辟了社区绿色“老年林”,为了树木茁壮成长,他坚持在林子里浇水、剪枝、除草。

年,李洪启又分别给集团公司和金昌市人大建议在废石山下,修建绿色防风林带,阻挡粉化矿石对厂区学校和居民的危害。年底,集团公司对废石山下长达8公里的林带进行了土地平整,为了来年能种上树木,他忙于协调规划,埋设通水管27处,还垫付资金1元。年春季,在李洪启的带领下,广大职工家属积极参与,在防风林带种植槐树、柳树、沙枣树等多株。由于这片林带是李洪启和多名退休党员和社区广大居民共同努力创建的,现已命名为“洪启林”,成为“艰苦奋斗,勇于超越”的金川精神主题教育基地。

为了节约绿化资金,李洪启亲自培育树苗三千余株,用于补种小区和老年林坏损树木。跑遍市区,采集花籽,无偿送给单位和个人,近到社区居民,远到阿拉善右旗城管队,河西堡镇政府,金化集团等地。有人问他,这样做图个啥?他笑着说:“一棵花开红一点,满园花开红一片。这样做就是让我们的城市,处处绿树成荫,处处鲜花盛开。”

在“洪启林”,李洪启老人走到路边,抱起一棵树对记者说,“这是我亲手栽的,现在已经这么高了”。说完,他望向树顶,“抱着它,就像抱着自己孙子一样高兴。”

您今年都已经87岁了,没想过在家安享晚年吗?面对记者的问题,李洪启笑着说,“你看这绿色多好啊!幸福是干出来的,绿色是斗出来的,只要我活着,就会一直干下去。”

孟召开情系林业献青春

每年的5月底、6月初,是甘肃金昌市芍药花开的季节,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水源镇喇叭泉林场的芍药基地,成片的芍药花灿烂如云霞。芍药虽不似牡丹富贵华丽,却也千娇百媚,惹人怜爱。微风拂过,一株株芍药花随风微微颤动,醉人而不妖娆。

陪同记者来芍药基地参观的是永昌县林业站站长孟召开。他告诉记者,为了治沙,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经济林果等沙产业,引导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这片0亩的芍药基地就是当地芍药种植大户刘玉海承包林场的土地。

孟召开

刘玉海说,今年的行情可以达到每亩地一万五到两万块钱,今年收益也可能达到万。他的芍药即将迎来收获,他说能有今天的幸福,得益于永昌县防沙治沙的成效。

记者现场看到,在这片芍药花海的周边种植了很多树,这些都是防护林,起到保护基地药材的作用。

孟召开对记者说:“防风固沙这块就是从‘大林带小网格’开始,防风固沙或者保护芍药的花不被吹落。在这个小网格会形成良好的小气候小环境,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今年50岁的孟召开是一名副高级林业工程师,负责管护工作。

自年参加工作以来,孟召开30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矢志播绿。孟召开在担任永昌县城郊林场场长期间,克服诸多困难,积极组织完成大型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百里生态工程建设任务亩,完成县境国道绿化、美化10公里,构建起全县通道绿化大骨架林网体系。实现了当年植树,当年成林成景,在永昌国道沿线植起了一条生态绿色长龙,成为县境内一条靓丽的生态线、风景线和致富线。

美丽的金昌

白天,他风里来,雨里去,爬山涉水,走乡串社,深入基层站点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晚上,熬夜加班,认真分析制约林场发展的根因,策划生态林业发展蓝图。他亲手编制各类生态工程规划设计、长远规划及年度计划、实施方案、调研报告等各类文稿20余篇,为全县生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担任永昌县花草滩林场场长期间,抓防沙治沙工作不放松,工作期间,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完善了全县第一个国家级公益林森林防火制度;共申报市科技星火计划项目二项;争取林区道路修建项目资金80万元,修建维修林区道路40公里;完成工程造林亩;完成封山(滩)育(林)草00亩;育苗亩;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3.5万亩;维修护林站设施6处;共组织建立健全资森林资源档案,完善图形库、数据库等各项档案余份;建立健全林场各项岗位责任制及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制度30余项。

孟召开是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的足迹遍布永昌大地。他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在他的身上始终闪耀着一种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王银吉把家安在黄沙窝

这次甘肃采访。记者见到了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绿化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经被众多媒体多次宣传报道过的王银吉。

王银吉

在曾经住过8年的地窝子里,王银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今年52岁的王银吉与城市里的同龄人看上去更有岁月感,黝黑的皮肤,分明的皱纹,粗糙的双手,还有那指甲里的泥土,都是多年与风沙斗争的痕迹。平时不苟言笑的他,一说起治沙种树,嘴角就会不自觉上扬,露出掩不住的喜悦。

这个地窝子在地面以下约两米深,门外风化严重的炉灶还能看出曾经烧火做饭的痕迹,房顶上铺满了麦草,屋里只有土炕、土墙、麦草屋顶和煤油灯。洞里一共有两间屋子,里面那间已经抬头就能望天了。

王银吉一家就是这样恶劣的条件,住了8年。在这个简陋的“家”里,他们睡的是土炕,点的是煤油灯,喝的是窖水,食物没办法存放,母亲只能把晒干的白菜泡在水里澄掉沙子,用来做饭。每当刮风,吃完饭,碗底就是一层沙子;每天起床被褥上、身上都是沙,人就像刚刚出土的文物。

王银吉一家住了8年的地窝子

直到年,王银吉种树的事情被更多人知道了,大家感慨土洞的居住条件实在太过于艰苦,帮他在沙漠边儿上盖了几间新房,也就有了他们的又一个“家”。

王银吉是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九组农民。他的家乡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从他能记事起,就经常刮风,一刮老毛黄风,就迷得睁不开眼,看不清路;地里的庄稼年年不是被埋掉,就是被打掉,沙丘不断前移,土地逐年沙化,风沙成了当时的一大害。王银吉坐在地埂上,反复想:人活着,总要有个盼头!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风沙毁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吧?应该站出来,想办法把沙治住。

王银吉说,在沙漠里植树,最关键的是水。沙漠里没有水源,取水只能到3公里外的家中,又没有运输工具,王银吉硬着头皮从亲戚朋友那里东借西凑买来了两峰骆驼,每天驮着4个水桶,在家与沙漠间来回驮水。直到后来,王银吉借钱修通了一条便道,开始用小四轮拖拉机拉水、运树苗、运麦草,才结束了靠骆驼驮水的历史。

在沙漠里,要想种活一棵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摸清风沙的流动规律、提高苗木成活率,王银吉和父亲迎着寒风,冒着酷暑,背着干粮,常年在流沙最严重的风沙线上,仔细察看风势和流沙走向,寻找压沙植树的最佳坡面。

这些年的治沙,是一段全家人终生难忘的辛酸史。由于常年在沙漠里干活,全家人皮肤晒得黝黑,手心都是血泡,手掌压起了老茧,脚后跟干得开了裂子,手指头上的肉刺起了又退,退了又起。

王银吉的父亲王天昌,今年已经78岁了。从治沙开始到今天的22年里,他从没有离开过脚下那片沙漠。

如今,22年过去了,庙儿墩沙窝变样了。夏天站在瞭望台上,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里,沙绿了,树多了、野生动物和各种飞禽也来安家了。

有人问:王银吉,你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说,就两个字:坚守!

王银吉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后,引起了广大社会爱心人士和绿化公益组织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angfengcaoa.com/ffccj/10481.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防风草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