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 封建社会的婚姻习俗,礼节繁多。男女结婚过程有提亲、定亲、过礼、请期、结婚、回酒等。
提亲 有男方父母为子托媒向女方提亲的,也有女方父母为女儿托媒向男方提亲的。双方父母如认为门当户对,女方父母将女儿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男方请算命先生占卜吉凶,年庚不“相克”,属相不“犯相”。合婚时,双方便请媒人从中谈合。
定亲 旧时男女青年的婚姻必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他们自己没有选择终身伴侣的自由,只要双方父母同意,就算定亲。
过礼 婚事议定后,男方父母备足聘礼、聘金,偕同媒人亲到女方家里行定聘礼,两家亲属欢宴,推杯换盏,俗称“换盅”,又称会亲家。
请期 婚期由术士而定。一般的男方在两月之前请术士择定良辰吉日,通知女方,俗称通信。女方请术士核无误后,着手准备“送亲”。女方亲友齐集家中,有的拿钱,有的拿布匹,也有的拿金银首饰,赠给女方,名叫“送嫁”。
结婚 结婚的礼节更多。在结婚的前一天,女方家送妆奁等物到男家叫“送嫁妆”。结婚典礼在吉日上午寅时或卯时举行。男家备彩轿或彩车去女家迎新娘,俗称“接亲”。女家备车马,男女亲眷相送,俗称送亲。娶亲和送亲的规模,因贫富而异。富人家娶亲,鼓乐前导,喜宾相迎,人着新装,车马挂红。喜车到家,候吉时下车,红毡铺地,新娘头上蒙着红布盖头,踏行其上,鞋底不能沾泥。在“天地桌”前,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父母后,进行对拜,然后入洞房。继而新娘坐帐、上头,分大小,装烟礼拜,亲戚长辈送拜钱,最后全家人吃“团圆饭”。晚上,闹洞房新郎新娘饮交杯酒,吃面条,俗称吃合喜面。
回酒 婚后第3天或第9天,新婚夫妇双双到女家拜岳父岳母,俗称“回酒”。至此,旧时婚嫁礼仪才告结束。
旧时办喜事的规模,亦因贫富而异,有的只用一辆车,一位娶亲太太就把新娘接过来;有的贫困人家由一、二位亲友就把新娘领来,在灶君前叩个头,亦即成婚。
建国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如情投意合,即决定订婚。待到法定婚龄,持双方户口本和所在单位介绍信到政府履行登记手续,即可成婚。一般经过恋爱、订婚和结婚三个过程。结婚仪式也较简单,有的旅行结婚,有的择行集体婚礼,采取聚会形式举行婚礼,新郎新娘披红戴花,互送纪念品,领导到会祝贺,鼓励新婚夫妇努力工作,争取和睦家庭,新婚夫妇、男女双方代表讲话,抒发感情,表示决心。有的举行家庭婚礼,待到结婚之日,男方率众人骑自行车或坐汽车到女方家接新娘。叫做“接亲”。女方以多人伴随,叫做“送亲”。行至男方家门,鞭炮齐鸣,以示庆贺。婚礼仪式上有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和来宾参加。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新婚夫妇向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敬礼,新婚夫妇互拜,向来宾行礼,然后以烟、茶、糖果招待宾朋,也有摆宴席大会宾朋的。
20世纪80年代,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破迷信、易旧俗,喜事新办的社会新风逐步形成。
生育 接生 解放前,辽阳地区除少数侨民外,产妇分娩时多由有经验的老年妇女(俗称接生婆、老娘婆)用旧式接生法接生,婴儿多降生在地面或土炕上。接生人员首先用秫秆瓣、剪子、碗碟残片断开脐带,然后用锅底的黑灰封闭脐带断端,最后用棉花包裹。旧式接生法,产妇及婴儿死亡率很高。20世纪30至50年代,产妇死亡率高达6%,婴儿死亡率约28%。解放后,开始推行新法接生,培训接生员,领取新法接生员合格证,基本实现村村有合格接生员。新法接生员所使用的剪刀、止血钳子、乳胶手套、脐带线、脐带布等均经过严格消毒,接生人员的手也用药水消毒。新法接生,使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婴儿死亡率在8%以下。从年起,推广科学接生法,产妇、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年,普及科学接生法,办学习班,培训科学接生员。在接生前,接生员对产妇进行详细检查,并进行外生殖器消毒,同时做好详细记录。科学接生员所用的剪刀、止血钳子、脐带线、纱布等用具全是无菌的,并用碘酒消毒脐带断端,用无菌的纱布包扎,预防了婴儿细菌染和产妇大流血。科学接生基本保证了产妇及婴儿的生命安全。
产妇生育后,一般一个月不出大门,不去别人家。产妇在生小孩一个月内吃小米饭和鸡蛋,产室不开窗户。婴儿降生12天,亲朋来“下奶”祝贺,主人备宴招待。下奶礼品,至亲一般四样:鸡蛋、粉条、红糖、布料。一般亲友多送鸡蛋或布料。有的人家“满月”时,还请吃满月酒,请下奶的亲朋来欢庆,主人备宴表示感谢。
抚育 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和科学文化水平低的限制,大多数妇女对婴儿、幼儿的抚育缺乏科学方法,习惯于传统做法。即在婴儿降生后,不给穿衣服,只用垫子包裹。24小时内,给新生儿喝微量的温开水或白糖水等。24小时后找身体健康、智力正常、相貌端正、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生儿喂奶(俗称起奶、开奶)。
在新生儿降生第3天时,一般用铜顶针儿、铁钉、艾蒿、防风草、稻草等放在沸水里煮,水温凉后,给新生儿洗全身,擦干后,用尿布、垫子把孩子包好,系上带掐子,放在糠口袋上。母乳不足,一是用高粱面、玉米面浆粥代替:二是嚼奶布子(将高粱米煮8分熟后,嚼碎放在小布袋里,以拧出的汁液代乳)。新生儿出生3天后开始挤乳头,女婴连续挤多次,男孩隔几天挤一次。婴儿的臀部如发红(俗称打屁股),抹撒香油、豆油、高粱糠治疗,同时勤换尿布。小孩溢奶,多误认为“寒大”,个别人竟用针扎手和脚尖儿,此放血法称“麻寒”。对小儿“马牙”(牙床儿出现凸起的黄色小斑点,实际是正常现象,不用治疗),有的用针扎或用白布蘸酸菜水蹭。对硬肿症(俗称起溜子),多首先用针扎,然后敷消炎药。对黄疸症,多用金戒子煮水喝治疗。
当地妇女矫正婴、幼儿畸形的做法是:对腿长短不齐的婴儿经常拉短腿;对小儿偏头(俗称随娘歪),则经常调换大人、小孩睡觉位置;喂奶时母体和乳房不压迫婴、幼儿鼻子,预防扁鼻子;矫正高额头(俗称“大笨漏”)的做法是用小米口袋轻压额头;用胶布粘耳朵纠正不正常耳纹和“招风耳”;用腿带子扎脚腕,“预防罗圈腿儿”(其实,这种做法造成了小孩罗圈腿);尽量减少室内烟、尘,以保护小孩眼睛和呼吸器官;避免较大声响,防止小儿惊吓。当小孩会活动时,不在周围放置锐器和有毒物品。孩子会说话前,进行发音训练,以后逐渐进行安全和文明礼貌教育。有少数家庭,不重视抚育措施,小儿吞食毒物,被锐器刺伤、被家畜咬伤等情况时有发生。极少数缺乏知识的家长,小孩初学会骂人、打人,父母不教育,不以为忧,反以为乐;对畸形的婴幼儿,不去请医生矫正,认为是“天生”的,不可以改变。
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关心妇幼工作,提高了广大妇女对抚育工作的认识,新法抚育逐渐被接受,使产妇和婴、幼儿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婴、幼儿的畸形不断减少。产妇大都认识到给婴儿喂奶越早越好。哺乳时,用温开水擦洗母亲乳头,并使小儿呈坐姿,母亲用胳臂托住小儿的头部,以免过于后仰,妨碍乳汁下咽。产妇患传染病或精神病,一般不为婴儿哺乳。婴儿出生后6个月,产妇均注意为婴儿增加食量。对出生10个月以上的婴儿,母亲多随便喂些小儿爱吃的软性食物。2~6岁期间,则逐步进行安全及道德品质教育。
上梁 辽阳境内有“上梁”习俗,建房时,由民间术士(俗称阴阳先生)择基定向,选吉日上梁。上梁之日早晨,先将对联贴在新建房屋的门框上,然后用红绳将7个铜钱连成串,下边拴一块红布,有的人家还在红布上系二根葱,钉地脊檩的中间。上梁时,由木匠坐在房架上高喊:“东家大喜,恭喜发财,人财两旺”等吉利话,接着向下扔馒头、杂粮、糖块等物。木匠把房檩稳好后,挂上亲友赠送的红色被面、毯子等物,此举称“挂红”,同时鸣放鞭炮,以示庆贺。
祝寿 辽阳境内自古以来就有为老人祝寿这一习俗。60岁为花甲之年,到了60岁就算老人,有办60大寿的传统习惯。富裕人家在老人生辰前通知众亲友、凡子女在外地和已嫁出的女儿都要回来祝寿。在堂上高悬大幅红绸寿幛,上缀金色大寿字,左右挂寿联。儿女献上寿桃、寿面和果品,点红烛、放鞭炮,并举行祝寿仪式。凡老夫妻健在的,不论是夫或妻的生辰,二老双双端坐堂前,接受儿女和晚辈人跪拜和宣读祝寿词。祝寿仪式完毕,大摆宴席,以谢亲友。一般家庭也有祝寿之举,但不举行仪式,不通知亲友,不摆宴席,只有自己子女和近亲晚辈人送糕点、寿桃等物,以表敬老之意。建国后,本地区为老人祝寿的活动仍在继续,除赠礼品祝寿外,还同老人拍张“合家欢”照片留作纪念。
八十年代,祝贺老人66岁生日之风甚盛。旧说“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为了使父母能度过这一险关,儿女用6两肉、6两面,做66个小饺子,请老人一顿吃下,化险为夷,健康长寿。当然,这不过是子女的一种美好愿望。为老人过“六十六”,实为祝寿,已无旧说之意,不过比平时的生日更为隆重一些,以尽人子之道。
葬仪 解放前和现在部分农村,汉族葬仪是:一般在老人临危之际,先脱去旧衣,换着寿衣、寿鞋,然后,放于停尸床上,俗称“上拍子”。死者面蒙白布或黄纸,手攥纸团或铜钱,双脚用线缠着,以防分开。床头放油灯一盏和秫米3碗,并用3根端缠棉球的秫秸,插入碗中。老人死后即焚化“纸钱”,接着多由死者长子持扁担到烟囱前,大呼父或母三声,愿死者走“西方大路,明光大道”,这叫做“指冥路”。意思是希望死者走向“极乐世界”,死者子孙穿白戴孝,长者提灯笼前行。死者的亲人随后到附近土地庙进行“报庙、烧纸、挂幡、送行”等一系列活动(富户请僧人或道士诵经、摆家祭、读祭文、大奏哀乐后入殓)。一般3天后“出灵”,“出灵”时烧纸钱和死者生前用过的器物。葬毕,送葬者脱去孝服。殡后3天,死者亲人进行“圆坟”,7天“上望”。每隔7天为一祭期,百日、周年、3周年,死者亲人均为死者进行祭祀活动。
旧社会,极贫困人家,因买不起棺木,多将死者席卷而埋,几乎没有什么仪式,只是洒泪葬亲人。一些富户借丧葬之机,大肆炫耀权势与富贵,遭众人谴责。清末,辽阳县黄泥洼富户吴氏葬仪耗银数百两。民国15年(),刘二堡刘某大办丧事,灵棚高达16.7米,5里之外可见棚顶。纸活有阴阳二宅、彩轿、龙船、过海八仙、金库、银库、珍禽、异兽等10余种,院内搭有鼓乐楼,四班鼓乐昼夜不停,僧、尼、道士等轮番诵经,此次停尸百日,刘家为支付葬费卖掉土地亩。年,中堡村刘某大操大办丧事,耗银数百余。
新中国建立初期,多用土葬法。70年代中期,有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升级,纸活“现代化”,从牛、马、金库、银库发展到电冰箱、存款折、收音机等,有的人家在葬仪中大量动用汽车、摩托车。吹奏的乐曲有哀乐、流行欢快歌曲,群众对此十分反感。80年代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提倡下,推行殡葬改革,破除迷信思想,提供节约办丧事,丧事从简,吊唁者臂戴黑纱,胸戴白花,献花圈,开追悼会,念悼词。对城镇及近郊的死者基本实行火化,边远山区由于运尸不便,实行深葬。
朝鲜族葬仪是先在死者身上缠12圈白布,停尸3天(在炕上搭停尸床,表示不愿让死者离开人间,再睡3天觉),然后往窗台上放碟一只,4人抬起死者在碟子上用力,把碟子碎为止,表示死者再也不回来吃饭了,然后从窗户抬出尸体“入殓”。
回族对死者普遍实行土葬、速葬、薄葬。对晚上的亡故者次日晨出殡,停尸均不超过3天。出殡前,先洗净死者全身后,用写有经文的大小两块白布(女性多一块)裹身,接着在其口、耳、鼻、眼睛、额头、手脚处放冰块或麝香,然后移入“经匣”(清真寺内运送死者的公用大木匣),由死者亲人抬到清真寺,由阿訇率死者众亲友举行“站礼”仪式。人们面对“经匣”站立,由阿訇诵《古兰经》,祈祷后,前往墓地。葬时,墓穴呈南北方向,抽棺底落尸,死者首北足南,脸面向西放入,不戴金银首饰。葬后筑成鱼形坟堆。葬毕,由阿訇念一段《古兰经》,仪式才算结束。葬仪进行中,亲友不能啼泣,不穿孝服,孕妇不送葬。葬后3天、7天、30天、40天、百日、周年都要请阿訇在家或到坟地诵经。70~80年代,回族人响应党和人民政府号召,移风易俗,对旧的葬礼进行改革,丧事从简,取消了念经、祭礼等仪式,实行火化。
解放前,部分地区满族的葬礼是人们将死者放在屋内临时搭起的停尸床上,用苫布盖身,入殓时从窗口抬尸入棺,停尸3、5、7天不等。出殡时用红布幡幛引路,沿路抛撒纸钱。葬后百日内死者亲属不脱孝服、不理发,以示悼念。解放后满族的葬仪多与汉人同。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殡葬活动有了很大改进。市内设殡葬服务部为火葬服务,火葬场提供尸匣、汽车。丧家接受亲友赠送的花圈、挽联。火化前,有的人家在火葬场举行悼念活动,同遗体告别。
老一辈革命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病故,皆实行火葬。在他们的带动和政府的倡导下,火葬得以普遍推行。
年,辽阳市转发了上级关于《认真进行殡葬改革,大力推进火葬》的通知。并根据国发〔〕3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了殡葬改革,少数民族可以按民族风俗殡葬,年全市城乡实行了火化殡葬。
忌讳 旧社会,人们头脑中存在着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意识。在生活中及人与人的交往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忌讳。全地区的忌讳有:过春节要说吉利话,不说不吉利话,为的是一年讨顺当;已嫁出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春节,更不能在娘家生小孩否则怕娘家后代人过不起来日子;探望病人,要在上午去,下午去,怕病人病情加重;男人忌入产妇房间,否则怕伤风俗,不吉利;不准外人从产房里拿东西(1个月内),怕把奶带走了,小孩没奶吃;人死异地者,其尸体、灵柩不能进家门,如果进家门了,怕继续死人;夭亡少年不进坟,因为怕伤风水,影响下代人等等。
小孩禁忌腊月二十三日以后理发(剃头),否则死舅舅。
除夕包饺子,包完了不说“完了”,说包“好”了,饺子煮破了不说“破”了,要说“增”了。
正月初一不说不吉利的话。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日,妇女不准动针线,头初五不准往外扫地、泼水。
出嫁姑娘不能在娘家过年,串门得在初六至十二没有灯的日子。
结婚的新房禁忌属相,属相不对不能入新房。
老人死了,不说“死”了,要说“老”了。
身死异地者,棺柩不能入家院,要停放在大门外。
送礼不拿单的,要成双成对。
宴席最后一道菜,不能上鸡蛋菜,有“滚蛋”说法。
二人不能同吃一个梨,有“分离”说。
待客不能做三个菜,有“三个菜待鳖”说法。
忌入产房,尤其是男人。
孕妇忌到未满月的产妇家,有带“奶”说法。
妇女忌在娘家生孩子,男人忌在晒女人衣裤下通过。
忌老鸹叫,眼皮跳,有老鸹叫、眼皮跳,必有祸事临头的说法。
大伯子不能和兄弟媳妇说笑话。
忌“接客不接小姨子”,有说不清、扯不开嫌疑。
借药壶用完了,不能往回送,有“送病”忌讳。
回族人忌食猪肉;满族人忌食狗肉,禁戴狗皮帽子。
解放后,由于人们文化,科学知识提高,除少数民族习俗外,讲究忌讳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一般不信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