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公布了最新的入围名单,其中扶贫剧《山海情》入围国产剧全部奖项,以10项大奖提名领跑。
这部年初热播的电视剧,向我们讲述了福建支援宁夏闽宁,福建专家们如何利用废弃的窑洞和建设半地下室菇棚,手把手教当地农民来栽培食用菌、脱贫致富的故事。其中,为宁夏种菇事业提供技术支持的,就是来自福建的“凌一农”教授。他的原型是福建农业大学教授“林占熺”,也是现实中“菌草技术”的发明人。
今晚,《田野芬芳》就将在东南卫视播出第三集《福菌》,一起看福建的这根“小小菌草”如何变成“大大致富伞”。
从福建走出的“菌草”传奇
中国是食用菌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利用食用菌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发现的野生食用菌多种,实现人工栽培近百种。
而地处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境内山多林密的福建,勤劳的人民早早地就发现了食用菌的食用价值并进行栽培推广。因此,福建一直是全国人工培育种类最多的省份,其中,银耳、竹荪、杏鲍菇、海鲜菇、猴头菇、茶树菇、秀珍菇、绣球菌等多个品类年产量更是达到全国第一。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食用菌生产已成为福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然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食用菌所采用的原料都离不开阔叶林这个原材料:砍了树木做成菌棒,再在菌棒上播菌种,培育菌类。种了蘑菇,就少了树木,“菌林矛盾”一直是世界级难题。
以福建为例,此前福建全省因此消耗木材一年万立方米以上,而全国则达到每年万立方米,相当于砍伐了近55万亩森林。可以说,“菌林矛盾”不解决,食用菌生产就很难得到可持续发展。此时,被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业大学教授——林占熺发明的菌草技术恰好解决这个难题。
什么是菌草呢?
菌草,又名巨菌草,原产于北非,引进改良培育后,在中国大面积获得成功,是一种适宜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长和人工栽培的高产优质菌草。一句话概括就是——这是一种用来培养食用或药用真菌的草本植物,我们平时吃的各种菌菇极有可能就是吃着这种草长大的。
当然,在林占熺教授看来,他的菌草技术可不只是拿来培育食用菌,用他的话解释:“菌草技术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以草代木栽种食用菌、药用菌,以草代粮发展畜牧业,以草代煤发电,以草代木造纸、生产板材——也就是用生长快、效果好、营养丰富的草本植物替代树去做燃料、做饲料等等。这实际上是一个新的生物材料,一种新的农业资源,菌与草交叉的新的科学研究的领域。”
年,40岁的林占熺开始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夙夜攻关菌草技术。终于,年,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在试验瓶里“破土绽放”,与此同时,一门新的学科——《菌草学》就此诞生。回忆第一次看到香菇长出来的样子,林占熺说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幸福得不得了。
“菌草”,这条靠福建人走出来的新路,不仅让全国菌业技术得到了可持续发展,让更多菌菇能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而且至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国31个省(区、市),个县,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户脱贫致富。
林占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显而易见,他做到了。
年,在首届菌草技术国际研讨会上,林占熺把菌草的英文名命名为“Juncao”。有人担心外国人看不懂这是什么,他自信地笑道:“看不懂没关系,那就让他们来学吧,我就是想让世界知道,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发明。”
如今,菌草技术也已经推广到了个国家,正如林教授所言,打出了中国招牌。巴布亚新几内亚前国防部部长为了纪念菌草帮他们摆脱贫困,还把女儿的名字改为“菌草”。
在林占熺看来,“菌草技术”的应用绝不仅限于此,他说:“从事了30多年的菌草研究,我的菌草梦说到底就是生态梦。”
从年开始,林占熺和他的团队在阿拉善驻扎了整整9年,摸索菌草种植在防风固沙上的应用,将这一技术进一步用于生态治理。
如今,在黄河两岸构建绿色生态屏障,菌草技术正在发挥新的作用。漫漫黄沙中一片浓绿,林占熺和研究团队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努力着,今年种植的菌草长势喜人,在沙漠边缘营造出一道绿色长城。防风固沙,治理土地沙漠化,改良土壤……绿浪起伏的菌草,给了人们无限的希望。
林占熺在接受采访时不止一次说过:“我是农民的孩子,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希望能够发展菌草为农民增加收入做点贡献,我就是一棵小小的菌草。”
小小的一颗菌草,走出福建,成为了“闽宁草”、“幸福草”、“扶贫草”、“致富草”、“生态草”……半个多世纪以来,福建人以爱拼敢赢的精神,开启了食用菌发展的飞跃之旅,形成了全国领先的福建发展模式。
福建发展模式能走到今天,除了从福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菌草技术”支持,还有许多像林占熺这样愿意扎根土地的科学家、农学家等无偿贡献的技术帮助,比如顺昌县大历镇的科技特派员高允旺总结的“三增加、建堆发酵技术”、发明的“林下竹荪栽培技术”,古田银耳世家戴维浩发明“袋栽银耳”技术等。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支持,原本生长于福建深山老林之中的“菌中皇后”竹荪、“菌中之冠”银耳等食用菌,从野外长到了顺昌里的种植林中,走进了古田的培育棚里,形成了福建独特的食用菌产业链。
还有“菌中之王”之称的红菇,虽然由于生长条件苛刻,至今无法实现人工培育,但也通过科学的合作模式,通过成立“菌业专业合作社”,让守着金山银山的大田盂坂村村民共同团结起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子。
正是他们发明的这些新技术、新模式,促成了福建食用菌产业的一次又一次革命,让福建食用菌产业趋向成熟,让福菌能够走向世界。
伴随福建人开拓的脚步,福建食用菌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在所有需要它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环球旅行。扶贫减贫、生态保护、绿色能源,这些全人类共同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angfengcaoa.com/ffcxw/1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