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汉防己)或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木防己)等的根。汉防己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旧时多集散于汉口。因药材质坚体重,粉性较大,故有粉防己之称。木防己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故又称广防己。《神农本草经》谓防己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金圆要略》入6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4两):防已黄芪汤。
《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的用量较其他经方明显不同,黄芪仅一两一分。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金匮要略》上的用量是后人改动,而《备急千金要方》所载的却是原方。据《备急千金要方》卷八风痹门载,防己为汉防己四两,则防己黄芪汤为防己的最大量方。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二)。《外台秘要》记载本方“治风水……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十四)。从两书记载来看,本方也是用于汗出而水肿的,尤其腰以下肿为特点。
次大量方(3两):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二十四)。《金匮要略》谓:“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可见以水肿为主证,且以下肢凹陷性水肿为特征。
以上2方均为防己黄芪的组合,则提示防己黄芪同用可治疗下肢凹陷性水肿。
最简方(4味):己椒苈黄丸、木防己汤。
己椒苈黄丸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十二)
木防己汤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十二)
以上2方主治均与水有关。
其他方:防己地黄汤。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五),“治言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备急千金要方》)两方治风病,防己证不明。
仲景方根
防己黄芪:主治下肢水肿者,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防己防风:主治中风,方如防己地黄汤。
防己桂枝:主治支饮水气,方如木防己汤、己椒苈黄丸。
经方中含防己的方剂见表19-1。
表19-1组成含防己的经方一览表
药证发挥
防己主治下肢水肿。
其肿多为按之如泥,并可伴有腰痛腰重、膝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身体困重乃至腹满、喘促等。水肿如为一身悉肿,则多为麻黄证,方如越婢汤证或麻黄加术汤证;如独足肿,多有足屈伸不利,为芍药证,方如芍药甘草汤。两下肢水肿,则多为防己证,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水停胸膈,配桂枝;水停腹腔,配大黄。
防己与泽泻都可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但泽泻治眩冒,防己治关节疼痛,主治有上下之别。防己与黄芪均可治疗水肿,两者常配合使用,其区别在于,黄芪治汗出而肿,范围较广,防己主治面较窄,仅为下肢肿而关节疼痛。
传统上认为汉防己治水,多用于水肿;木防己治风,多用于关节痛。传统认为防己苦寒,不宜大量使用。近来发现马兜铃科植物的广防己有导致肾功能损害的可能。
常用配方
(1)汉防己20g,黄芪15-30g,白术15g,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2枚(《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
应用:关节疼痛、下肢水肿、口渴、汗出而黄肿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关节病、糖尿病、肾病、水肿多用之。
(2)防已20g,黄柏10g,苍术15g,牛膝20g(《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四妙丸)
应用:两足水肿麻木,下肢痿弱,身热黄汗、小便不利而黄赤者。关节炎、皮肤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多用之。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防己之为物,有黑纹贯于黄肉中,其用为治水侵于脾,无惑矣。然仲景治风水皮水,所谓身重,汗出恶风,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肿,聂聂动者,均与此合。”
《药征》:“防己主治水也。防己有汉木二种,余家用所谓汉防己者也。”
|文章摘自《张仲景50味药证》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