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支柱作用,然而,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新的战略高度,而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是其中的关键一环。矿山的生态修复涉及多个方面,因而,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准确评估矿山开发程度与生态效益。当前,尽管已有《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等规范,但仍缺乏普适性的生态修复评价标准,限制了矿山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成功性评价、过程监管等工作。矿山开发会给山地、农田等带来地质风险、空间占用、土壤退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对水体的污染则由于水循环而产生更长久的影响,因而,矿山开发造成的生态损害应当对多种环境要素统筹考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则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统筹视角建立生态修复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促进矿山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发展绿色矿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的有力举措。
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的生态内涵
在自然环境中,山、水、林、田、湖、草这些自然要素相互依存,不同要素联合构成了统一的生命共同体,要素之间存在物质流动、能量循环。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论述了生命共同体的内在自然规律。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极为广泛,包含生态圈内循环的各类自然要素,本文仅以山、水、林、田、湖、草等具有代表性特征的自然要素为例,阐述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内涵。
山,又称山地,是指陆地上海拔米以上,并由山顶(山脊)、山坡和山麓(山脚)三个要素组成的隆起高地。山地面积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3,山地是森林、草地、湖泊等各类自然要素的重要载体,高山也为水体流动提供了重要的势能,为奔流的江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水,泛指自然界中的水体,包括河流、溪流、地下水等,其中,河流的水源多发育于高地或山川上的冰川、沼泽、湖泊、泉水。例如,以长江、黄河、澜沧江为代表的大江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腹地,流域地貌以绵延起伏的高山地貌为主。
林,即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以林地为载体,具有多种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及抵御温室效应等方面。在社会效益方面,森林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旅游、康养、科普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田,即田园或农田,主要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果园、茶园和其他园地。农田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是与人类作用最密切的环境要素,农田在提供必要物质基础的同时,其生态景观价值也越来越凸显。如贵州兴义万峰林八卦田景观,农田颜色随着作物季节性更替成为其最大的亮点;由丘陵改造而来的梯田发挥着重要的景观功能,云南省红河哈尼梯田已于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湖,即湖泊,是指陆地上比较宽广的天然积水凹地。湖泊是水圈中重要的调节器,为动植物的生存维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密切影响着大气圈。湖泊对江河径流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发挥着净化水质功能,为人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资源,同时还影响着区域气候。
草,即草地,包括天然草地、人工牧草地和次生草地等。草地占中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是大气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是生态退化的重要保护区域,对水土保持和土壤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草地还是畜牧业等经济活动的自然资源基础。
图1山、水、林、田、湖、草的地理关联及生态相互作用示意图
空间上,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之间或相互独立或相互毗邻或互为依附关系。图1为各自然要素的地理关联及生态相互作用关系,其中山地与其他要素之间关联最密切。山地可成为森林、草地生长的有利场所,冰川或河流富集的山地中可形成湖泊,有居民生活的山麓地区部分可被改造为农田林地。草地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亦可有湖泊分布,同时,林地与湖泊或草地与湖泊二者可同时发育于山地之上。山地为湖泊提供湖盆基底,为其他要素提供生长基底,相应地,其他自然要素的存在也丰富了山地的生态环境(生境),生物多样性得以大大提高。森林或草地区域的湖泊主要发挥储蓄水源,调节河水径流、地下水水位的功能,亦为森林及草地动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反之,森林及草地固土、涵养水体的属性,也增强了湖泊生态的健壮性。
基于流动性特质,河流、地下水等水体将山林田湖草贯通连接。一方面,水是林田湖草维持“生命力”的必需元素,亦是生态环境多样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其他要素也通过各种途径时刻影响着水体,如森林与农作物对水体的消耗作用、山地由水体冲刷的泥沙沉积作用等。
从地理分布上,山水林田湖草是连贯统一的,其生态功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而,简单依托行政体系对山水林田湖草的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进行划分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容易顾此失彼。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统筹讨论其生态功能及人类经济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从而获得更大的生态修复成效。
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在自然要素中的体现
矿山开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损害可以按开采区、非采矿区、间接影响区三种不同区域来划分并讨论,损害影响程度如图2所示。
矿山开采区是矿产资源开采活动的主要场所,矿山开采对区域内自然资源造成直接破坏,可以认为开采区生态功能已经完全丧失。以生态损害值来评价矿业活动的影响,则各类自然资源在该区域的生态损害值均为最高值,拟定为1。
图2矿山开发生态损害与距离关系示意图
矿山非采矿区主要是指废石场、道路、管网与建筑等矿区配套区域。该区域的建设对各类自然要素的影响程度不同。总的来说,非采矿区对自然要素的影响略小于开采区,但当非采矿区自然要素生态脆弱性较大时,非采矿区造成的生态损害亦较强。非采矿区仍保留一定的生态功能,但认为其原生态功能已经被极大地改变。
矿区间接影响区属于矿业作业活动以外的区域,由于水、大气等物质的流动,使得矿区污染物流动到作业区以外,对生态环境造成间接影响。通常,由于污染物总量在流动过程中呈递减趋势,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会随着与矿山距离的增大而减弱,从1逐渐降低至0(见图2)。但从行政管理和经济运转角度来看,矿区间接影响区受到的生态损害更容易被忽略,对于间接影响区的生态修复开展工作,当前的行政法规不够完善,社会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angfengcaoa.com/ffcyc/7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