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舌案
余某某男8岁
初诊:年1月6日
主诉:舌面满布点刺3天。
辰下症:缘于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舌面满布点刺,家长惶惶,甚为惊愕,但见其点刺高耸突起,抚之碍手,鲜红荣润,状若杨梅,望之咽红,咽后壁散在数个圆形或椭圆形小滤泡,询之无发热,皮肤无斑疹,头颈部淋巴结均未扪及肿大,纳差口渴,便结溺赤,舌红苔薄,脉细不数。
处方藿香6g,防风6g,石膏15g(先煎)
炒栀子6g,黄芩5g,生地6g
通草5g,淡竹叶6,甘草3g
X4剂,水煎服。
复诊:年01月11日
药进四帖,多数突起点刺高度明显降低,咽红顿消,滤泡皆瘥,小溲转清,但新起鼻塞流涕,咽中痰阻,舌质淡红,苔少略剥,脉细稍滑。
处方藿香6g,胆南星5g,
板蓝根10g,生地6g,
通草5g,淡竹叶6,甘草3g。
X6剂,水煎服。
体会此患儿以舌面满布点刺为主要特征,俗称“杨梅舌”,《中医儿科学》虽无明确记载,但据其发病部位与特点,当属中医“口疮”之范畴。
小儿口舌生疮,多因心脾积热,熏蒸燔灼,热盛肉腐,继而成溃,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脾开窍于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窍为舌”,《圣济总录》更是明言:“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此患虽非溃疡,但舌面点刺高耸突起,色红鲜明,实属脏腑内火上攻,阳热虎踞,颇合《尚书·洪范》“火曰炎上”之象。虽有咽红滤泡,但询之无发热,皮肤无斑疹,头颈部淋巴结均未扪及肿大,表证不显,故从里热实证考虑,且可排除小儿川崎病、猩红热等急症。
一诊遂疏钱乙之泻黄散合导赤散,清凉涤燔,直折火热,正本清源,寓“火郁发之”之意,且导心脾之热从水道而去,故取效甚速;二诊舌面点刺大减,诸症均平,虑舌为心之苗,仅余心火贼邪不除,故急撤泻脾之药,勿伐生生之气,伍以板蓝根清热解毒,并参入藿香、胆星,取其芳化湿浊、清热通窍之功。
启发1.小儿脏腑娇嫩,体属纯阳,无论外感、伤食、情志等因素均易化热生火。此患发病虽无明显诱因,但不论何种情况,直取当前表现,均可认定属心脾受火热之邪,上攻为病,充分体现了钱天来《伤寒溯源集》“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的思想。
2.小儿病变迅速,古人言“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为医者要衷中参西,甄别取舍,亲识其症,胆大心细,方不至于偾事。
3.木通种类繁多,外观相近,辨识不易,其中关木通因含马兜铃酸具有严重的肾毒性,李师每用“通草”代“木通”,取其清心利水之能,可资借鉴。(朱立伟整理)
李灿东,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主编,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老师执着中医,以“状态”立论,独创“五辨”,临证倡导组方精巧,药少量轻,每获奇效。门下学子侍诊之余,撷其精华,作临证心得,以飨读者。
专家坐诊时间:周二下午14:00-17:00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fangfengcaoa.com/ffcpf/9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