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神农本草经》
别名:秦胶、秦札、秦纠、秦爪、左秦艽、大艽、左宁根、左扭、西大艽、西秦艽、萝卜艽、瓣子艽、鸡腿艽、山大艽、曲双
拉丁学名:GentianaeMacrophyllaeRadix
来源: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
科属: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合瓣花亚纲龙胆目龙胆科龙胆亚科龙胆属秦艽大花秦艽
处方用名:秦艽
分布区域:内蒙古、宁夏、河北、陕西、新疆、东北、山西等地
药性: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功效:祛风湿,清湿热,舒筋络,止痹痛,退虚热。
临床应用:
1.风湿痹证,筋脉拘挛,骨节酸痛2.中风半身不遂3.湿热黄疸4.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临床配伍:
1.与防己、牡丹皮等配伍,祛风湿、清热、通络止痹,治疗风湿痹证属热者;2.与羌活、独活、桂枝等配伍,治疗风湿痹证属寒者;3.与鳖甲、青蒿配伍,清退虚热,治疗骨蒸潮热、盗汗,如秦艽鳖甲散;4.与茵陈、栀子配伍,祛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黄疸,如山茵陈丸。
方剂:
1、清骨散: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证治准绳》
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扶,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保无虞。具有清虚热,退骨蒸的功效。主治虚劳发热,骨蒸潮热,或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舌红少苔,脉细数。临床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肺结核等病症。本证由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阴虚则生内热,虚热蕴蒸,发为骨蒸潮热、心烦口渴;虚火上炎,则唇红颊赤;虚火迫津外泄,故夜寐汗出;真阴亏损,不能充养肌肤,日久遂致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候。是证以虚火为重,虚火不降则阴愈亏,阴愈亏而火愈炽,治以清虚热为主,佐以滋阴。
君药-银柴胡:方中银柴胡味甘苦性微寒,直入阴分而清热凉血,善退虚劳骨蒸之热,且无苦燥之弊,为君药。
臣药-知母、胡黄连、地骨皮:知母泻火滋阴以退虚热;胡黄连入血分而清虚热;地骨皮凉血而退有汗之骨蒸,三药俱入阴退虚火,以助银柴胡清骨蒸劳热,共为臣药。
佐药-秦艽、青蒿、鳖甲:秦艽、青蒿皆辛散透热之品,清虚热并透伏热以外解;鳖甲咸寒,既滋阴潜阳,又引药入阴分,为治虚热之常用药,同为佐药。
使药-甘草: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苦寒药物损伤胃气。
2、疏凿饮子:泽泻、商陆、赤小豆、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茯苓皮、槟榔。《济生方》
疏凿饮子利水方,木通泽泻与槟郎,
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腿肿良。
具有泻下逐水,疏风发表,消肿的功效。
主治水湿壅盛,遍身水肿,喘呼口渴,二便不利,脉沉迟。
临床用于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痛风性关节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等病症。
本证为水湿壅盛,泛溢上下、表里的阳水实证。水湿壅盛,泛溢肌肤,故遍身浮肿;水迫于肺,肺气逆而不降,故喘呼气急;水壅于里,三焦气机闭阻,腑气不通,故见二便不利;水壅气结,津液不布,故口渴;邪盛气实,故脉象沉实。遵《素问?汤液醪醴论》“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金匮要略》“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等法,治宜疏风发表、泻下逐水,使水湿之邪从上下、表里分消。君药-商陆:方中商陆苦寒有毒,其性下行,专于行水,可通利二便,为君药。
臣药-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茯苓皮、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通利小便,渗利在里之水湿,为臣药。君臣相协,导在里之水湿从二便而出。
佐药-羌活、秦艽、生姜:羌活、秦艽、生姜疏风发表,开泄腠理,使在表之水湿从肌肤而散。
佐药-大腹皮、槟榔:水壅气结,故以大腹皮、槟榔下气行水,使气化则湿亦化。
诸药合用,逐水发表,内攻外散,使壅盛之水湿自上下内外分消,犹如大禹治水,疏江凿河,以利水势,故有“疏凿”之名。
3、大秦艽汤:秦艽、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黄、熟地黄,细辛。《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术草,手足舌强皆能匡。
具有祛风养血,清热通络的功效。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口眼喁斜,舌强不能语言,手足不能活动,烦热,口苦、苔黄者。
临床用于治疗痛风、风湿关节炎、脑血管意外轻症、面神经麻痹、肩周炎等病症。
:中风分类:中风有真中与类中之别,有中脏腑与中经络之异。本证系由风邪初中,病在经络,气血痹阻,筋脉失养所致。
①中风每多正气亏虚,而后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络脉不通,因而口眼㖞斜,加之“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②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谓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初中经络,往往数经并发,病情变化多端。
:
①君药:秦艽——方中重用秦艽为君,“祛一身之风”(《医方集解?祛风之剂》)。
②臣药:辅以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辛温之品,祛风散邪,俱为臣药。
③佐药: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因风药多燥,易伤阴血,且口㖞舌强者,多为血虚不能养筋故配伍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以养血活血,补血养筋,络通则风易散,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并制诸风药之温燥;
白术、茯苓、甘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用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化生气血;
生地、石膏、黄芩——清热,是为风邪郁而化热者设。
⑤使药:甘草——调和诸药,亦兼使药。
⑥诸药相配,疏养结合,邪正兼顾,共奏祛风清热、养血通络之功。
4、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备急千金要方》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的功效。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腰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细弱。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者。
:本证由风寒湿痹日久不愈,损伤肝肾,耗伤气血所致。
①风寒湿邪客于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又兼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筋骨失养——故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
②寒湿伤阳——则畏寒喜温;
③气血不足——则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
①君药:独活——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长于祛下焦风寒湿邪而除痹痛。
②臣药:
细辛——发散阴经风寒,搜剔筋骨风湿;
防风、秦艽——祛风胜湿,活络舒筋;
桂心——温里祛寒,通行血脉。
四药助君祛风胜湿,宣痹止痛。
④佐药:
桑寄生、牛膝、杜仲——补肝肾,祛风湿,壮筋骨;
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养血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皆为佐药。
⑤佐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又为使药。
⑥诸药合用,风寒湿邪俱除,肝肾强健,气血充盛,诸症自缓。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龙胆苦苷(含量为0.2%~1.5%),在提取过程中遇氨转变为生物碱:秦艽碱甲(即龙胆碱)、秦艽碱乙(即龙胆次碱)、秦艽碱丙,此外还有挥发油和糖类等。
药理作用:
1.主要药理作用
(1)抗炎
(2)镇痛
2.其他药理作用
(1)镇静解热
(2)保肝利胆
(3)升高血糖
(4)降血压
(5)利尿
(6)抗菌
炮制方法:
将原药除去杂质,切去芦头,温水泡洗后捞出,沥干余水,麻袋盖闷至药材柔软,切斜厚片,晒干。饮片近圆形斜厚片,表面棕黄色,有扭曲的纵皱纹。
性状:
秦艽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麻花艽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小秦艽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直径0.2~lcm。表面棕黄色。主根通常1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色。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龙胆苦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栎癭酸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鉴别〕(1)项下的供试品溶液5μl和上述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50: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